2019年,市工信局以“三个攻坚突破年”活动为主抓手,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抓好工业稳增长工作,努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基本面保持稳定,新动能不断集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 2019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
——工业投资4.1%。
(二)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工业保持稳定回升。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降幅持续收窄,全年实现正增长。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比三季度回升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比三季度回升2.4个百分点。工业匹配性指标保持良好增长,工业基本面保持平稳,工业用电量(不含线损)同比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仍实现增长8%。
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瑞声二期、歌尔、桂芯、国人通信、蓝水星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光学模组、龙旗、浪潮、宝德、三礼电子等项目开工建设,电子信息连续两年成为我市最大工业产业,占全市工业比例达到25.3%。先进装备制造方面,申龙汽车获客车整车生产资质,填补了我市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空白;美斯达产能扩大,产品出口到亚洲、欧洲、非洲等地。
新建入规企业数量创近年新高。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共1044家,比2018年同期多39家;6 家企业产值首次突破 10 亿元;新增新建投产入规企业85家,数量为近年之最。入规企业类型覆盖三大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部分企业为歌尔、李宁等国内知名品牌。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多措并举,强力抓好工业稳增长
强化运行协调。按照全市三个攻坚突破年动员会要求对年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和分析预判,促进工业稳定运行。定期召开工业运行协调分析会,及时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出台工业稳增长政策。制定出台促进工业稳增长10条措施,从企业培育、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打出工业稳增长组合拳。出台下半年工业行业稳增长政策意见,选择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5个重点行业从技改、融资、开拓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召开工业经济政策宣贯培训会,加强对现有工业政策的解读,全市600多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代表参加。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为富士康争取新订单,其中华为伺服器订单(约90亿元)已经落定,甲骨文伺服器非美市场订单(约20亿元)在抓紧磋商,力争富士康全年产值缺口控制在65亿元以内;协调解决鸿盛达加工贸易企业认证问题,给予加工贸易补助,推动鸿盛达8月份复产。
(二)创新扶持模式,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进展。瑞声二期、歌尔、桂芯、国人通信、蓝水星、万利丰等项目竣工投产。申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获客车整车生产资质,填补了我市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空白。持续推进“双百双新”项目。共有37个项目列入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计划,其中工业项目31个。105个项目列入南宁市“双百双新”项目计划,其中工业项目67项,计划总投资471亿元。实施“千企技改”工程。194家入选自治区“千企技改”项目库,超额完成全年166家的任务目标,项目计划总投资243亿元。实施“投贷补”联动。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贷补”联动,创新工业技改扶持“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双管齐下的南宁模式,“投贷补”联动全年累计发放贷款企业49家。通过实施“投贷补”联动,全市实现技术改造项目330项,超过2017、2018年项目数总和。
(三)强化招商机制,强力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
创新招商理念和做法。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赴深圳、北京等地,促成了瑞声、龙旗、合众等项目落户,小米供应商大会顺利召开。创新重资产招商新模式,通过组建我市战略性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力度引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铝精深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及配套项目,推动企业“轻资产入驻”。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按照“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招商新思路,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铝产业链全景图实施精准招商,全年共引进投资 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 308 个、总投资 525 亿元,其中三大重点产业项目 114 项。
(四)以推动新入规为抓手,强化企业培育
强化绩效考核。将上规入规工业企业目标任务分解到有关县区、开发区,并将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加强政策扶持。出台促进工业稳增长若干措施,给予2019年新建入规企业和规下升规上首次入规企业的补助,比原来的政策分别提高12万元/家和2万元/家。加强临规企业服务。对临规企业实行责任科室包干服务,围绕银企对接、供需衔接、要素保障、行政协调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动生成新建入规企业和“小升规”企业。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1家,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85家任务,其中新建投产入规企业85家,比去年同期多39家。
(五)强化企业服务,帮助企业纾难解困
加强融资服务。通过“两台一会”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引导和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设立首期5000万元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和首期3000万元的专项转贷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南宁市“两台一会”中小企业贷款平台累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230.72亿元,贷款余额42.72亿元,服务企业900多家。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为皇氏乳业、水性科天等企业举办专题市场推介会,为申龙汽车争取新订单。组织开展“市长服务工业企业日”“百企服务”等活动。市政府主要领导现场研究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相关问题14个;18个工作组对102家重点工业企业一对一服务,梳理出58家企业提出的91个问题,其中涉及多部门的46个问题已由市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议研究解决。持续推进降本减负。2019年为企业降成本超110亿元,其中组织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减少企业用电成本约5.22亿元;组织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全市完成清偿2.96亿元,清偿率100%。
(六)推进园区改革和建设,提升承载能力
创新园区发展体制机制。完成市管开发区2018年发展目标考核评价;推动高新区武鸣产业园“飞地园区”引进6个工业项目,计划投资13.55 亿元;以交投集团和六景工业园区为试点,探索我市国有企业和工业园区合作共建新模式;以宾阳黎塘工业园区为试点开展园区区域性评估,着力解决入园项目手续繁、效率低问题,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招投标。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滚动安排7亿元工业用地储备资金,共收储37个工业项目6538亩工业用地;滚动安排3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周转资金,重点支持园区31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出台高标准工业标准厂房、工厂式(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相关建设和租赁支持政策。加强园区产业引导。出台市区工业园区产业引导办法,引导园区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招商引资,实现园区差异化、错位化、集聚化发展。
(七)实施技术创新,增强竞争能力
研究制定瞪羚企业培育方案。围绕三大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筛选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产业模式新、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新兴企业,对企业开展一系列精准服务和持续帮扶,促进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实施的高端高精铝材热处理重大短板装备项目被工信部誉为国家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的“开篇之作、示范之作”,为此工信部在南宁举行国家重大短板装备政策宣贯会。南宁华数轻量化电动汽车设计院与深圳地上铁达成三年生产2万多台轻量化新能源物流车合作,为贵州六盘水交付14辆国内首台(辆)23座全铝观光车,开发的国内首台(辆)8米全铝纯电动轻量化公交车已通过工信部公告,国内第一条全铝白车身智能产线正在开发建设。推动沈阳化工大学绿色功能分子产业南宁研究院、广西林产工业科创中心等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博世科、广西路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西牛皮)、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企业1家(富桂精密)、国家认可实验室1家(纵览线缆),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
(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及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组织指导信息化水平较好的企业开展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南宁糖业等4家企业已完成贯标;组织224家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其中规上企业参与比例超过80%。推进“互联网 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组织富士康“5g 工业互联网”集成等2个项目申报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推广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共引入相关服务厂商及伙伴38家,累计为715家规上企业提供包含信息化建设规划、两化融合咨询、系统建设等相关服务。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联合三大运营商推广实施“企业上云”工程,共组织开展9期"企业上云"系列培训活动,累计456家企业693人次参与。培育构建北斗信息全产业链。组织完成第一届广西北斗系统综合应用大赛暨第三届北斗 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吸引全区40家北斗行业企业、高校参赛;开展中国—东盟北斗行,组织企业前往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开展北斗应用宣传活动;“中国—东盟北斗/gnss(南宁)中心”揭牌,推动企业加快集聚,构建南宁市北斗时空信息全产业链。
(九)扎实推动节能降耗,推进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南宁经开区通过认定为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园区,实现我市国家级绿色园区“零的突破”;明阳糖厂、巨星医疗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博世科、明阳糖厂认定为自治区级绿色工厂;南宝特、博世科列入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之绿色制造系统ag旗舰厅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持续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完成6个木薯淀粉酒精落后产能项目的现场核查验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使用清洁能源的111家工业企业给予财政补助4077.74万元,这111家企业年度天然气使用量8784万m3,替代煤炭消费21.8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7.9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4216吨。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9个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均已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或依托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工业废水,其他7个工业园区也基本完成建设。参与建成区工业企业黑臭水体治理治污工作,督促工业企业开展错混接排查及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较深。富士康、鸿盛达、南南铝加工3个企业共减少产值超过百亿元,下拉全市规上工业累计产值增速5.7个百分点。
二是非洲猪瘟影响持续。受此影响,我市存栏生猪数量大减,饲料产销明显下滑。
三是重大项目进展缓慢。富士康南宁产业园c区投资暂缓,申龙新能源客车项目进展缓慢,白马新能源汽车项目至今未开工。
四、2020年工作打算
20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强首府”战略第一年,我市将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确保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打造重点产业集群
坚持突出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力争三大重点产业占比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推进瑞声科技、龙旗、歌尔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光学模组、精密传动元器件、龙旗ai可穿戴设备、浪潮、宝德等项目尽快投产。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合众、天际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双星轮胎项目尽快落地。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推进金蓉颗粒项目和医疗器械产业园加快建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大力发展高端铝产业,推动重大短板装备、汽车轻量化等项目加快建设,南南电子汽车新材料精深加工技改项目二期投产。
2.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以总投资1000亿元的68个重大项目为重点,确保每季度有一批新项目开工,年底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推进“双百双新”产业项目。推动合众、天际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两个标志性项目一季度开工建设,推动海天调味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推动瑞声二期、国人通信产业园、歌尔南宁智能硬件、乐林木业高密度薄板等项目尽快投产达产;推动广西申龙新能源客车、博世科绿色智能制造环保设备生产、美斯达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快谋划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带动作用的项目。推进一批企业技术改造。继续实施“投贷补”联动,通过组合服务方式,解决企业技改项目融资难问题,力争推动3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3.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
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铝产业链为招商攻坚突破口,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电子信息产业围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全产业链,积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及小米生态链核心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围绕申龙、合众、天际三个新能源整车项目,引进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电机电控、轻量化材料等零部件项目。高端铝产业重点围绕航空交通铝合金应用领域,针对南南铝等龙头企业和汽车轻量化等项目上下游开展招商,努力拉长高端铝产业链。
4.全力加快工业园区发展
继续推进园区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滚动发展资金重点向基础设施落后和不完善的工业园区倾斜,突出支持“飞地”园区建设,完善园区道路、供电、通讯、给排水、燃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深化园区机制体制改革。完善《南宁市市管国家级开发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办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推进国有平台公司与县区工业园区合作共建,支持交投与六景合作共建园区。推进县域工业园区规划调整。在对县域工业园区进行调整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指导园区编制总体规划和相关产业规划,为县域工业发展拓展空间。
5.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两化融合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支持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南宁华数轻量化电动汽车设计院等新型产业研发平台建设,力争板材辊底炉投产、薄板热处理气垫炉加快建设、铝白车身智能产线完成建设;举办铝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加快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先进制造业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检测认证实验室,力争年内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大力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力争南宁市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指数水平达82;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比例100%。
6.全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抓好节能基础管理。加强重点行业、企业节能监督管理,突出抓好电力、建材、制糖、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督管理。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组织指导各工业园区、企业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力争新增3家绿色园区,2家绿色工厂。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列入南宁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园区开发建设同步,实现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完成年度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